2011年11月27日星期日

參觀國際環保博覽

        本年度國際環保博覽剛於2011年10月26-29日假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是次博覽是亞洲區內環保產業的領先商貿展覽會,匯聚最新環保產品、技術和解決方案,雲集超過15個國家及地區的環保企業。本屆博覽的主題是「環保科技。共創低碳經濟」,並新增了四個展區,包括廢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綠色融資、新材料以及檢測認證服務。


        國際環保博覽最後一天開放予公眾人士,我校環境教育組亦組織了一批同學參觀。會場佈置切合了環保的主題,入口通道以竹子引領參觀者進入各展館。導賞員帶領我們參觀香港館的參展攤位,各式各樣的環保產品盡現眼前,如棄置一兩個星期後即可自行分解的塑膠餐具、用廢舊電路板砌成的燈具和裝飾品、將廚餘轉成植物肥料的小型裝置、新式的省電空調雪種、新型電動車等等。除此之外,同學還見識到不同的機構都在努力地改善產品,如採用較環保的可再生物料,務求達致企業社會責任與追求經濟收益的平衡。

是次國際環保博覽有超過260個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的公司參展,推廣節能產品、再生能源技術、再生能源和廢物處理技術等。去年吸引了接近一萬人參觀。

(撰文及圖片:5A 郭寶珠)

2011年11月16日星期三

班際小農夫種植比賽2011考察活動--參觀菜聯社有機社群辦公室


為了增進同學對有機種植的認識,並學習如何栽種蕃茄,環境教育組、生物科及輔導組特別於22/10/2011舉辦”參觀菜聯社有機社群辦公室"活動。菜聯社的導賞員為同學講解可持續農業的發展方法及其對環境的好處,又帶領同學參觀環控溫室及及實驗田。導賞員在溫室苗圃中教授移植菜苗的技巧,還讓同學親身嘗試。同學在當天的活動中表現投入,並將會在班際小農夫種植比賽 2011中實踐所學。

(撰文:5B 易曉蕾)

2011年11月14日星期一

「逆轉氣候變化大行動」講座聽後記

日前,香港科學館舉辦了名為「逆轉氣候變化大行動」的講座,這是「全球暖化與氣候異變」系列的最後一場。當天,中國科學探險協會主席高登義教授是主要的嘉賓講者。高教授曾多次到訪「三極」(指南極、北極以及青藏高原),對三極的現況及全球暖化所帶來的影響了解甚深。下文將介紹當天講座的內容。

溫室氣體與全球暖化有直接關係嗎?

  一九零六年與二零零五年間,全球的平均氣溫上升了攝氏0.74度,往後每一百年會繼續上升0.74度或更多。高教授指出,全球暖化並非單單由人類引起,經大量排放的溫室氣體固然是加劇全球暖化的「黑手」,然而,地球自身的變化也是全球暖化的「幕後黑手」。在十三萬年前,人類活動不甚活躍,卻有出現過兩到三次的「高溫期」,高教授質疑溫室氣體排放過多是全球暖化主因的說法。高教授又指出,我國的發展急速,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多,按道理氣溫應隨著碳排放量的增加而持續上升,不過中國近年的平均氣溫變化是波動的,而非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成正比地上升。因此,高教授認為溫室氣體的排放不是與全球暖化直接掛鉤的。

全球暖化對極地生物的影響

  說起極地動物,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企鵝和北極熊。北極位於人類活動頻繁的北半球,受到氣候轉變的影響也較大。海水溫度上升,海豹和海象要尋找較冷的水域棲息,令北極熊失去了主要的食物來源;一些較聰明的北極熊就適應了環境,改行吃魚和海帶了!北極熊熟練的運用牠們的前爪來抓魚,而且牠們越來越親近人類,會大膽的接近人類的橡皮艇,也有向人類討吃的。

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既然連北極熊對環境變化的適應力這麼強,人類也不應落後吧!高教授引述2005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者葉篤正的話──「我們要在不確定的生活中確定的生活,認識並適應於天。」高教授認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應該先對身處的環境及世界有充足的認識,然後適應它,在充滿未知因素的環境中,實行已被確定的綠色生活,愛護環境。這樣才可以在氣候變化的環境中繼續生存下去!

(撰文:5A 郭寶珠)

2011年10月8日星期六

9月份能源巡查有待改善紀錄

以下數字是9月份各班違反環保約章的次數

1A 0
1B 1
1C 1
1D 1

2A 0
2B 1
2C 0
2D 2
2E 1

3A 0
3B 1
3C 0
3D 1
3E 3

4A 3
4B 0
4C 2
4D 0
4E 1

5A 1
5B 0
5C 2
5D 0
5E 2

6A 3
6B 1
6C 1
6D 5
6E 2

7A 0
7S 1

2011年4月4日星期一

趙中學生奪得「綠色生活」獨立短片創作比賽季軍

為了宣揚綠色生活,並推廣環保意識,寸心行動基金於2010年11月-2011年3月舉辦「綠色生活」獨立短片創作比賽,讓全港中學生以"青少年的綠色生活"為主題,拍攝一段1分鐘至5分鐘的短片表達上述訊息。

趙聿修紀念中學5B漢越禧同學攝製了名為"發現"的短片參賽,該段短片以「世界末日時鐘」為線索,指出環保之重要及迫切。該片在比賽中奪得季軍,頒獎禮已於2011年4月2日假皇仁書院禮堂舉行,漢同學獲頒奬盃、獎狀及獎金1000元作獎勵。

2011年3月25日星期五

班際小農夫種植比賽結果

班際小農夫種植比賽圓滿結束,結果公布如下:

初中組

獎項 班別
冠軍 3B
亞軍 1A
季軍 1E

高中組

獎項 班別
冠軍 5B
亞軍 4C
季軍 5E

多謝各位同學踴躍參與!

2011年2月26日星期六

趙中榮獲「2009-2010可持續發展學校獎勵計劃」銀獎

  由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辦之「2009-2010可持續發展學校獎勵計劃」頒獎典禮已於2011年2月19日(星期六),假黃竹坑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順利舉行。本屆參與「可持續發展學校獎勵計劃」的中學共有43所,獲得金獎的有25所、銀獎有11所及銅獎7所。趙聿修紀念中學榮獲銀獎。

  趙聿修紀念中學環境教育組於上年度在校內舉辦「可持續發展全接觸」計劃,旨在讓學生全面認識「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計劃內的四個項目涉及有機種植、商業、文化保育及生態保育,學生透過參與多樣化的活動,從不同層面了解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整個計劃亦得到通識教育科、輔導組和生物科的參與和支持。該計劃包括以下項目:1.班際小農夫種植比賽(有機種植與可持續發展);2.學校講座「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及企業參觀「如何實踐企業可持續發展」(商業與可持續發展);3.灣仔文化生活遊(文化保育與可持續發展)及4.蝴蝶節(生態保育與可持續發展)。整個計劃經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評審後獲頒銀獎,頒獎典禮當日由環境教育組前任高級學生環境保護大使朱婷婷及張寶兒同學代表趙中領獎。

2011年2月23日星期三

都市固體廢物 – 迫在眉睫的環境問題

  所謂「都市固體廢物」,是指在家居、商業和工業範疇內所收集的廢物。香港人口逾七百萬人,每年均產生大量的都市固體廢物。香港單於 2009 年全年已製造了 650 萬公噸廢物,而當中只有 49%循環再造,其餘則運往堆填區處理。

  值的注意的是,香港的都市固體廢物有下跌的趨勢,循環再造則有上升的勢頭。香港2009 年每天的都市固體廢物是13330公噸,而2003年每天的都市固體廢物是17500公噸,2009年的廢物量比2003年下跌了31%。與此同時,已回收的都市固體廢物也有上升的趨勢,香港在2009 年每天已回收的都市固體廢物是8720公噸,2003年每天已回收的都市固體廢物是6300公噸,2009年的已回收廢物數量較2003年上升了38%。這些數字表示通過政府的宣傳及傳媒的報道,香港人對循環再造的意識的確有所提高。

  可是,香港的堆填區依然面臨飽和的挑戰。雖然香港人對循環再造的意識上升,但堆填區的容量卻不足以容納所有的都市固體廢物。稍讓香港人感到安心的是,政府已經意識到這個刻不容緩的危機,並參考國外的做法及向公眾諮詢,積極考慮如何處理都市固體廢物所帶來的問題。

  筆者認為,不能依賴香港政府單方面處理都市固體廢物,市民本身也可從廢物源頭入手,協助減輕堆填區的負擔,延長堆填區的壽命,長遠解決堆填區臨近飽和的問題。

  那麼我們可以怎樣從「源頭」減廢?筆者認為可以「物盡其用」,即把仍然有用的東西用盡為止,例如在紙的兩面書寫。此外,我們也可以「廢物利用」,例如用香蕉皮擦皮鞋和擦沙發;把舊牙刷用作清理沉積污物。

  作為社會的新一代,倘若我們可以從學生時期就習慣保護環境,那麼我們除了可以在舒適的環境生活外,還可以為下一代提供優良的生活環境。因此,重新看看你身邊的「廢物」,把它們轉換做有用的物品吧!

參考:
政府統計處 香港統計年刊 2010 版

(撰稿:4B 林駿浩)

2011年2月15日星期二

認識濕地

  今天我想跟大家談談濕地。「濕地」這個詞語,相信大家都會聽過,但為什麼濕地值得我們保育呢?濕地的定義甚廣,泛指水陸交界的地方,不論天然的或人為的。我們常見的泥灘、紅樹林、蘆葦叢和魚塘都是濕地的例子。根據「世界自然保育監察中心」估計,地球表面約有6%為濕地。濕地在地球上雖然只佔有很少的面積,但它在生態系統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為人類和野生動物提供豐富的天然資源。

  濕地的功用繁多,在此我為大家介紹其中的四大功能。第一,濕地就像一塊吸滿水的巨型海綿,儲存水份,然後慢慢地釋放至表面徑流以及地下水,有助穩定溪水的排放量,以至在乾旱的季節,濕地中的水生植物也能得到滋潤。

  第二,濕地能保護海岸線和河床,因為沿海岸線濕地生長的紅樹林和珊瑚礁是一道天然屏障,它們可有效保護海岸線免受風浪的吹襲的侵蝕。生長在河岸或池邊的濕地植物也能抓緊泥土及減低水流的流速。

  第三,濕地是一個天然的濾水器,能清除污染物、減少水中的懸浮物。生活在濕地中的昆蟲和微生物,是分解水中有機物的箇中能手,而水生植物及沉積物能分別吸取水中過多的營養物,因此水質得以改善。

  第四,濕地是眾多生物的家園,為牠們提供庇護所。一些候鳥在遷徙的過程中,會利用濕地作為棲息和覓食場所,而部份體型細小的昆蟲,更會運用濕地的植物作為興建家園的材料。

  濕地具有很高的保育價值,然而,各種人類活動正為濕地帶來不同程度的威脅,例如有些外來物種被引入,因為沒有天敵及捕食者克制,就會迅速繁殖,因而危害本地野生物種的生長,對生態環境造成不能逆轉的影響。如深圳福田引入了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這種外來紅樹,其種子飄到南生圍一帶繁殖,結果危害了本地紅樹的生長。又例如我們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引致過度開採水源,某些濕地因而乾旱。

  別以為我們個人的力量不能進行濕地保育的工作,實際上,大家可以從基本做起,在日常生活中節約用水,亦可參與一些由環保團體所舉辦的戶外保育工作,避免外來品種成功落地生根。最後,希望大家都能為保育濕地出一分力。


(撰稿及演講:4B 葉嘉文)

2011年2月7日星期一

雀鳥節圓滿結束

為了提高同學對香港鳥類的認知及讓同學了解雀鳥與環境的關係,環境教育組於2010年11月至12月舉辦了"雀鳥節"活動。"雀鳥節"活動包括:攤位遊戲、聽聲辨鳥比賽、香港鳥類展覽、室內雀鳥辨認大賽、元朗觀鳥遊,節目豐富。所有活動已於12月圓滿結束。特別鳴謝5C關亮瑜同學協助展板製作及美術設計。

更多相片請點擊:http://gallery.clsmss.edu.hk/album158

趙中觀鳥小組參加第十一屆學界觀鳥比賽獲獎

香港濕地公園與香港觀鳥會、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及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於2010-2011學年合辦「第十一屆學界觀鳥比賽」。比賽分三階段進行,包括鳥類辨識訓練及比賽;野外調查和設計觀鳥導覽路線;實踐與導覽。環境教育組觀鳥小組成員:4B易曉蕾、4B黃浚康、4B葉嘉文及4B湯震宇代表本校參賽,完成第一階段比賽後到元朗南生圍進行野外調查,並撰寫觀鳥路線設計報告及作口頭匯報,最後在第二階段成為紅樹林生境組別首三隊最佳隊伍之一,獲頒$1000書券加以獎勵。

更多相片請點擊:http://gallery.clsmss.edu.hk/album114

「不收取通函」知多少?



有時候大家會在信箱裡收到廣告宣傳單張,除了是有心人放進去之外,還有一個可能,就是這張傳單的發出者,選用了由香港郵政提供的「通函郵寄服務」,由郵差投進去的。對發放廣告的人而言,選用「通函郵寄服務」的好處是免卻自己動手派發傳單,省時省力。

可是這些大量印刷的宣傳品,在市民眼中又是否那麼重要呢?筆者親眼目睹不少人看也不看這些宣傳品,就直接丟到垃圾箱,甚至丟在地上。雖然大量派發宣傳品的確可以增加市民接觸該產品的機會,但實際上卻只有少數人會閱讀通函的內容,更遑論會對廣告上的產品提起興趣。

不想再接受這類濫發的垃圾嗎?香港郵政由2010年9月1日起,向市民派發「不收取通函」標貼。如果你想停止收取經香港郵政派遞的通函郵件,只須在信箱上貼上這個「不收取通函」標貼,郵差便不會把通函投入你的信箱裏。


「不收取通函」標貼可於全線郵政局、民政事務處各區諮詢服務中心、公共屋邨辦事處和個別私人屋苑的管理處免費索取。

為了未來的地球,我們應該立刻停止收取任何商業機構所發出的通函,一來可以避免信箱充斥林林總總的廣告單張,也可以減低這些機構胡亂製造和印刷這些信件的頻率,為環保出一分力。

(撰稿:4B林駿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