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藍屋 保留社區網絡

藍屋建於1922年,現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物」。藍屋的業權分別由政府和私人擁有,政府在修葺時,把大廈外牆髹上了藍色,「藍屋」因而得名。

經過導賞員的介紹,我們得知藍屋居民以前過著的是舊式典型的生活模式。一張床睡了一家八口,連廚房、廁所也是共用的。擠迫的生活空間雖然為住戶帶來諸多的不便,但卻無減鄰居之間的感情,而居民的生活與附近一帶地區也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社區網絡亦因而建立起來。

政府曾經準備以茶藝及醫療兩大主題,把藍屋附近一帶發展成主題旅遊點,並賠償給居民,希望住戶搬走。政府這樣做,只是以發展經濟作為大前提,根本不可能好好保育藍屋。我們要保留的,不單是藍屋本身,還包括藍屋附近一帶的社區網絡。主題旅遊點的構思,保留了藍屋的外殼,卻破壞了附近一帶的社區網絡,無法做到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藍屋一帶有著它獨特的社區網絡,街坊之間每天見到都會打一下招呼、閑聊幾句等,有著濃厚的睦鄰感情。其實,社區網絡才是帶動區內發展的重要元素,因為它聯繫著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促進區內的發展。每一個社區網絡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十分重要。一旦住戶因為政府的政策而被迫遷出,那麼社區網絡也會隨即瓦解,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就會徹底地被破壞。

藍屋是重要的歷史建築物之一,應該要做好保育的工作,好好地把它保存下來,留給子孫後代,讓他們認識歷史。如果將藍屋改建成旅遊景點,就會令藍屋的原貌受損,失去了歷史意義。試問沒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又怎能帶給人們回憶呢?

政府只是以經濟發展作為大前提,無視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做法是不妥當的。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就是因為政府有關的做法而變得愈來愈少。希望政府可以在保育工作上多下功夫,可以完整地保存藍屋。其實發展經濟、環境保育和社區網絡是可以並存的,只要將它們看作是一個整體,不要拆開獨立進行,這樣就可以締造可持續發展的機遇。(作者:中四甲班 黃慧莹)

~~返回 灣仔舊區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