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灣仔舊街巿看可持續發展


  一月三十日,在灣仔民間生活館的導賞員帶領下,我們橫過車水馬龍的皇后大道東,在煙霧瀰漫之中,仰頭看到三輛起重機的吊臂,看到掛在眼前建築商的大型海報,手中握著的灣仔舊街市圖片瞬間變得很模糊。聽覺不停被工地傳出的打樁聲轟炸,導賞員竭力地把聲線提高,告訴我們,政府以「現有的灣仔街市未能充份利用,其設計亦不符合現時的標準」的理由,將已有70多年歷史的灣仔舊街市作綜合重建。灣仔舊街市已經被發展商收購,並將打造成為高尚住宅-尚翹峰第二期。

  原本的灣仔街市,建於1937年,為「三級歷史建築物」,其建築是一幢戰前典型德國包浩斯風格的建築物,沒有多餘的裝飾,外觀簡約,線條明快,並以功能劃分平面空間。包浩斯式建築風格注重實用性,灣仔舊街巿充分體現這一點,通風散熱的設計特色,令灣仔舊街巿在夏天也不需要開空調,市民可以暢快地在內購物,下雨天時只要在加一塊防水布,就可以擋雨擋風,實用又環保。可是,即使灣仔舊街巿實用程度有多高,也逃不過發展重建的命運。

  灣仔舊街市的重建,最為人關注的,莫過於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標準。城巿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平衡社會、經濟和環境三方面。也就是說,在經濟上有利可圖的發展之餘,也必須同時減少對環境的損害,並回應社區和社會的需要。可持續發展是世界的趨勢,只注重某一方面的發展將會帶來不少惡果。

  灣仔舊街市的重建,某程度上反映了巿區重建的問題。市區重建局以「主體保育」方式保存舊灣仔街市,決定清拆街市的後半部,釋出空間以建造日後在街巿上蓋興建住宅的地基,而只保留街巿前半部的外殼、外牆、灰柱及階梯。我眼前的建築工地,發出的噪音、釋出的廢氣,對在附近居住的市民構成健康的威脅。本來灣仔道及皇后大道東一帶的交通就很繁忙,汽車廢氣再加上工地的噪音,令灣仔一帶的環境變得很惡劣。居民未受其利先受其害。灣仔舊街市日後更將變身為高達46層的私人住宅,會否造成屏風效應,令空氣質素變得更差?

  巿區重建除了要顧及附近居民的利益,還要考慮保存社區文化和歷史。灣仔舊街市獨特的建築風格、街市內部的設計,在香港經已成為稀有之物。保留這座「三級歷史建築」,自必有其意義。灣仔舊街市所代表的,除了包浩斯式的設計外,更重要的,還有灣仔街坊的感情──檔主間的和諧相處,還有街坊每天的光顧,那種人情味,絕不是金錢所能衡量的。重建灣仔舊街巿,令商戶要面對強制的搬遷,還有日後不斷上漲的租金,從前的社區網絡更被切斷了!

  灣仔舊街市的重建,反映了市區重建局和發展商的合作,是如何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背道而馳,以經濟、金錢利益為優先考慮,興建私人樓宇刺激地價,但對於歷史建築物的保育,只是「交功課」,只保留其外殼,至於對環境的影響、對檔販的生計、對社區關係的破壞更是坐視不理。這算是保育嗎?這符合可持續發展觀嗎?

  歷史建築保育不是巿區重建的一件外衣,而是以可持續發展概念為基礎的一種發展方式。只希望,灣仔舊街市重建的醜陋結果,會是市區重建局和發展商的鬧劇的終結,而不是個開始。 (作者:中四甲班 朱婷婷)

~~返回 灣仔舊區的特別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