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6日星期三

班際小農夫種植比賽2011考察活動--參觀菜聯社有機社群辦公室


為了增進同學對有機種植的認識,並學習如何栽種蕃茄,環境教育組、生物科及輔導組特別於22/10/2011舉辦”參觀菜聯社有機社群辦公室"活動。菜聯社的導賞員為同學講解可持續農業的發展方法及其對環境的好處,又帶領同學參觀環控溫室及及實驗田。導賞員在溫室苗圃中教授移植菜苗的技巧,還讓同學親身嘗試。同學在當天的活動中表現投入,並將會在班際小農夫種植比賽 2011中實踐所學。

(撰文:5B 易曉蕾)

2011年11月14日星期一

「逆轉氣候變化大行動」講座聽後記

日前,香港科學館舉辦了名為「逆轉氣候變化大行動」的講座,這是「全球暖化與氣候異變」系列的最後一場。當天,中國科學探險協會主席高登義教授是主要的嘉賓講者。高教授曾多次到訪「三極」(指南極、北極以及青藏高原),對三極的現況及全球暖化所帶來的影響了解甚深。下文將介紹當天講座的內容。

溫室氣體與全球暖化有直接關係嗎?

  一九零六年與二零零五年間,全球的平均氣溫上升了攝氏0.74度,往後每一百年會繼續上升0.74度或更多。高教授指出,全球暖化並非單單由人類引起,經大量排放的溫室氣體固然是加劇全球暖化的「黑手」,然而,地球自身的變化也是全球暖化的「幕後黑手」。在十三萬年前,人類活動不甚活躍,卻有出現過兩到三次的「高溫期」,高教授質疑溫室氣體排放過多是全球暖化主因的說法。高教授又指出,我國的發展急速,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多,按道理氣溫應隨著碳排放量的增加而持續上升,不過中國近年的平均氣溫變化是波動的,而非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成正比地上升。因此,高教授認為溫室氣體的排放不是與全球暖化直接掛鉤的。

全球暖化對極地生物的影響

  說起極地動物,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企鵝和北極熊。北極位於人類活動頻繁的北半球,受到氣候轉變的影響也較大。海水溫度上升,海豹和海象要尋找較冷的水域棲息,令北極熊失去了主要的食物來源;一些較聰明的北極熊就適應了環境,改行吃魚和海帶了!北極熊熟練的運用牠們的前爪來抓魚,而且牠們越來越親近人類,會大膽的接近人類的橡皮艇,也有向人類討吃的。

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既然連北極熊對環境變化的適應力這麼強,人類也不應落後吧!高教授引述2005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者葉篤正的話──「我們要在不確定的生活中確定的生活,認識並適應於天。」高教授認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應該先對身處的環境及世界有充足的認識,然後適應它,在充滿未知因素的環境中,實行已被確定的綠色生活,愛護環境。這樣才可以在氣候變化的環境中繼續生存下去!

(撰文:5A 郭寶珠)

2011年10月8日星期六

9月份能源巡查有待改善紀錄

以下數字是9月份各班違反環保約章的次數

1A 0
1B 1
1C 1
1D 1

2A 0
2B 1
2C 0
2D 2
2E 1

3A 0
3B 1
3C 0
3D 1
3E 3

4A 3
4B 0
4C 2
4D 0
4E 1

5A 1
5B 0
5C 2
5D 0
5E 2

6A 3
6B 1
6C 1
6D 5
6E 2

7A 0
7S 1

2011年4月4日星期一

趙中學生奪得「綠色生活」獨立短片創作比賽季軍

為了宣揚綠色生活,並推廣環保意識,寸心行動基金於2010年11月-2011年3月舉辦「綠色生活」獨立短片創作比賽,讓全港中學生以"青少年的綠色生活"為主題,拍攝一段1分鐘至5分鐘的短片表達上述訊息。

趙聿修紀念中學5B漢越禧同學攝製了名為"發現"的短片參賽,該段短片以「世界末日時鐘」為線索,指出環保之重要及迫切。該片在比賽中奪得季軍,頒獎禮已於2011年4月2日假皇仁書院禮堂舉行,漢同學獲頒奬盃、獎狀及獎金1000元作獎勵。

2011年3月25日星期五

班際小農夫種植比賽結果

班際小農夫種植比賽圓滿結束,結果公布如下:

初中組

獎項 班別
冠軍 3B
亞軍 1A
季軍 1E

高中組

獎項 班別
冠軍 5B
亞軍 4C
季軍 5E

多謝各位同學踴躍參與!

2011年2月26日星期六

趙中榮獲「2009-2010可持續發展學校獎勵計劃」銀獎

  由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辦之「2009-2010可持續發展學校獎勵計劃」頒獎典禮已於2011年2月19日(星期六),假黃竹坑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順利舉行。本屆參與「可持續發展學校獎勵計劃」的中學共有43所,獲得金獎的有25所、銀獎有11所及銅獎7所。趙聿修紀念中學榮獲銀獎。

  趙聿修紀念中學環境教育組於上年度在校內舉辦「可持續發展全接觸」計劃,旨在讓學生全面認識「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計劃內的四個項目涉及有機種植、商業、文化保育及生態保育,學生透過參與多樣化的活動,從不同層面了解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整個計劃亦得到通識教育科、輔導組和生物科的參與和支持。該計劃包括以下項目:1.班際小農夫種植比賽(有機種植與可持續發展);2.學校講座「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及企業參觀「如何實踐企業可持續發展」(商業與可持續發展);3.灣仔文化生活遊(文化保育與可持續發展)及4.蝴蝶節(生態保育與可持續發展)。整個計劃經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評審後獲頒銀獎,頒獎典禮當日由環境教育組前任高級學生環境保護大使朱婷婷及張寶兒同學代表趙中領獎。

2011年2月23日星期三

都市固體廢物 – 迫在眉睫的環境問題

  所謂「都市固體廢物」,是指在家居、商業和工業範疇內所收集的廢物。香港人口逾七百萬人,每年均產生大量的都市固體廢物。香港單於 2009 年全年已製造了 650 萬公噸廢物,而當中只有 49%循環再造,其餘則運往堆填區處理。

  值的注意的是,香港的都市固體廢物有下跌的趨勢,循環再造則有上升的勢頭。香港2009 年每天的都市固體廢物是13330公噸,而2003年每天的都市固體廢物是17500公噸,2009年的廢物量比2003年下跌了31%。與此同時,已回收的都市固體廢物也有上升的趨勢,香港在2009 年每天已回收的都市固體廢物是8720公噸,2003年每天已回收的都市固體廢物是6300公噸,2009年的已回收廢物數量較2003年上升了38%。這些數字表示通過政府的宣傳及傳媒的報道,香港人對循環再造的意識的確有所提高。

  可是,香港的堆填區依然面臨飽和的挑戰。雖然香港人對循環再造的意識上升,但堆填區的容量卻不足以容納所有的都市固體廢物。稍讓香港人感到安心的是,政府已經意識到這個刻不容緩的危機,並參考國外的做法及向公眾諮詢,積極考慮如何處理都市固體廢物所帶來的問題。

  筆者認為,不能依賴香港政府單方面處理都市固體廢物,市民本身也可從廢物源頭入手,協助減輕堆填區的負擔,延長堆填區的壽命,長遠解決堆填區臨近飽和的問題。

  那麼我們可以怎樣從「源頭」減廢?筆者認為可以「物盡其用」,即把仍然有用的東西用盡為止,例如在紙的兩面書寫。此外,我們也可以「廢物利用」,例如用香蕉皮擦皮鞋和擦沙發;把舊牙刷用作清理沉積污物。

  作為社會的新一代,倘若我們可以從學生時期就習慣保護環境,那麼我們除了可以在舒適的環境生活外,還可以為下一代提供優良的生活環境。因此,重新看看你身邊的「廢物」,把它們轉換做有用的物品吧!

參考:
政府統計處 香港統計年刊 2010 版

(撰稿:4B 林駿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