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8日星期四

梅窩歷史文化、河溪地理環境及生態考察後記

趙聿修紀念中學地理學會、生物學會及環境教育組師生於2008年2月13日到大嶼山梅窩進行文化、地理及生態考察。是次考察重點是梅窩的歷史文化建築、河溪和瀑布的地理環境,以及河溪的生態狀況。

考察當天,師生一行接近20人在梅窩碼頭下船後,沿著銀礦灣路走,經過銀河(一條已被人工化的河溪),到達第一個考察地點──袁氏更樓。袁氏更樓是袁氏大宅的附屬建築。大宅又名「餘德利園」,於二三十年代由抗日志士袁華照先生興建。整座建築以花崗石砌成,附設更樓及濠溝,作為防範盜賊之用。

及後,考察隊伍穿過一條小村落,繼續往山上走,抵達了第二個考察地點──文武廟。位於梅窩白銀鄉的文武廟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相傳古時當地鄉人在白銀鄉附近河溪淘銀時,常會發生爭執。於是他們便成立一所鄉公所來處理紛爭。由於文武二帝是當時的鄉公所經常安奉的神明,所以鄉民就籌建了今天我們所見的文武廟,作為一個仲裁機關。廟外大門兩旁有門聯:「文昌德化中華,光昭日月;武曲功扶正統,義薄雲天。」此外,牆上還繪畫了文武二帝的畫像,極富中國傳統色彩。

考察過文武廟後,隊伍再度起行至是次考察的重要地點──銀礦瀑布。由於近期天氣較為乾燥,雨量少,銀礦瀑布的流量顯然比夏季時為少。儘管如此,同學仍然興致勃勃地研究瀑布下面及溪潭上的石塊。教授地理科的林老師在旁解說,同學都獲益良多。
其後,隊伍抵達已封閉多時的銀礦洞。位於井頭新村附近的銀礦洞是本港僅存逾百年的人工開鑿礦洞。洞穴非常寬敞,闊度近四米。洞內原有一條小河,水深近兩米,長約四十米,但洞口已被政府封閉。礦洞於一八九六年便已停產,原因是銀礦質素欠佳,造成虧蝕,因而停止開採。同學在此可以一睹香港採礦業的遺跡。

同學考察過各個景點後,不但對梅窩的認識加深了,同時亦慨嘆梅窩的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當地原本十分茂密的橫塘河紅樹林,由於河水污染,現在已經好景不再。由此可見,人為的污染不但威脅著該處的紅樹品種,還對依賴紅樹維生的小動物造成負面影響,牽連甚廣。

考察過紅樹林後,整天的考察旅程圓滿結束。

["環境"記者4A程光明報道]

觀看更多相片可點擊: http://gallery.clsmss.edu.hk/album104

沒有留言: